【资料图】
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探讨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须突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世界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发布会上,“科技创新”被多位与会专家提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目的是要建设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强大能力,其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一环,培育和发展京津冀在该领域的突破很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还存创新梯度悬殊、“核心—外围”特征明显、创新资源和成果共享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报告》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应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基于三地的禀赋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为依托,引导城市群内各城市因地制宜、错位协调发展。同时,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带动三地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紧密协作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孙久文特别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是相对成熟的开发区,“下一步的关键是焕发新的发展动力,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成为能够取代部分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科技的产业化中心,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建议,首先要通过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等积极推动创新资源与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带动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其次,提升科技成果对接效率,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加强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定价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最后,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区域内创新型孵化器与中试基地建设,打通创新项目在北京孵化和津冀产业化联动通道。(记者 刘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新网合肥5月19日电 (吴兰 周晓伟)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近日落下帷幕。记者19日从安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2022届本科毕业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1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下称“浙大”)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近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下称专项
中新网海口5月19日电 (记者 张茜翼)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是海南一张靓丽的名片。记者从19日海南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
X 关闭
X 关闭